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

十人畢旅


上週四回世新上課,醒宇及乃寧也來旁聽,下課後一起下樓,隨口醒宇班上去畢業旅行了嗎?
我原本是今年廣播四甲的導師,但落跑到中正,沒辦法和他們一起走完四年,心裡難免愧疚。大四了,對很多人來說,畢業旅行是重頭戲,不過,從大二開始,我就覺得廣播四甲要全班成行恐怕很難。
「去過了」,但醒宇說只有幾個人去。她當然指的是自己親朋好友那一掛的,「而且Capitan他們也回來了」,這當然指的是另一掛。


大學生要全班一起去畢業旅行的確比登還難,不但沒有這個必要,而且大學生都有自己的世界,再加上四年來分組報告所累積下來恩恩怨怨,除非是奇蹟,否則畢業旅行能成行就挺了不起的,只是,再怎麼了不起,也很少會超三十人一起前往。
不過,四年前玉蘭花她們那班就是奇蹟。
他們大三時,我剛到世新專任,就當上他們的導師,據說,我好像是第四個班導,倒不是這個班很難搞,而是沒人要搞。
這個班感情算不是錯,即使分成不同「派系」,遇到大事也總會金剛合體。例如,班上的畢業旅行就來了三、四十個,而且還是到巴里島(的樣子)。大概是孝心感動天,這掛人在機場遇到張學友,還在一起合照,爽的咧。
去一次就算了,這個班實在爽翻了,居然還來個二次畢旅,全班投票要在台灣來個兩天一夜的遊覽車之旅。只是盤纏花光了,該怎辦?
身為班導只能有人出人,有錢出錢,被這個班級熱烈的情誼感動到,一度要和大家一起去的,可是臨時有事,最後,只被「騙錢」,沒被「騙色」。
其實,不只大學生的畢旅人丁稀少,最近聽說有些小學也差不多。
上週從嘉義高鐵站往中正的路上,計程車司機劉小姐問了我一句:「你會不會讓你們家小朋友參加畢業旅行?」
「應該會吧,有機會和同學一起去玩很好呀」
「我們家小兒子也要去畢業旅行,去墾丁」
「去墾丁很好啊,唸高中的時候,常常和朋友騎摩托車一起去」
「不過,要花五六千」
「蝦米?!降貴,怎麼收降多,家長那付得起?」
「對呀,住福華」
「靠杯,我都還沒有住過哩,降好命,幹嘛去住那裡?」
「啊~丟~有招待老蘇啊,大家都嘛想去」
「是哦,學生甘有錢去?」
「就是啊,班上只有十個同學要去。」
「啊~妳有讓你們家小朋友去嗎?」
「有啊,阿沒抺按怎,小朋友愛啊,駛計程也要想辦法乎尹去呀!」
原來只有十人的畢旅不是沒有原因的,不同世代的十人畢旅還挺複雜的。
看一下吳忠泰的文章吧,寫的挺好的。
從畢業旅行看教育改革 
更新時間:2008-09-10 22:06:10
   記者作者:吳忠泰 吳忠泰(全教會理事長)

新學年一開始,各校就忙著辦起畢業旅行。名稱看起來怪怪的,不是離畢業還
9個多月嗎?為了分散市場,以及掌握較好的天候,什麼時候來一趟旅行或許不重要,然而,對於時下中小學的畢業旅行,卻有著太多足以讓親師共省的內涵。

首先是費用,如果是外包給旅行社,三天兩夜跑下來現在至少是台幣
4千元至5千元,家長在69月要籌措學雜費、午餐費用、書籍費、補習費,又多了這一筆開 銷,感受如何?若再加上旅行的零用金、事前的置裝……,不心痛嗎?當所有政治人物出口就是「為何不把這筆錢移作營養午餐」來消費中小學生的中下階級,我們 如何看待畢業旅行費用對家長的壓力?當我們檢視4千到5千元的內容,包括住愈來愈高檔的飯店、大型遊樂區門票,我們真的要問:非去這些平時也不一定捨得去 的地方嗎?

去哪裡,顯然決定了費用。如果不是三天兩夜、如果不是去特定飯店、景點,家長的負擔就會大大下降,許多大型公營或公辦民營的社教館所漸漸被移出路線之外, 應該嗎?一些大空間的傢俱展示場、大賣場有沒有可能在經過設計學習單之後,變成很理想的校外教學去處呢?如果改成連續
3天回家住宿,除了造成景氣變差外, 有沒有其他好處呢?

其次是分工,我們尊重旅行業的專業;但目前明顯是愈來愈傾斜、愈來愈由旅行社包辦一切,尤其是大型學校。最嚴重者,不僅是食宿,連景點規劃、手冊製作、人 員掌握、晚會節目,通通全包,教職員剩下被服務或伴遊的角色。我們要問:這樣合於教育本質嗎?這樣是那門子的教育專業?九年一貫課程每年
2百上課日,其中 有純旅遊3日嗎?手冊不能由學生在電腦上製作甚至比賽嗎?絕對的服務就是絕對的控制,彼此產生了依賴關係,其實是對育專業的侵奪,對校園能力的否定!

我們無意否定旅行業者多年來的努力及不斷改進,但是從「政府為何不編給隨隊老師費用,卻讓旅行社用學生繳費吸收」到「吃飯住宿將老師學生隔成兩個世界」一 直到「景點愈來愈以媚俗,花費多為考量」,這些問題並未隨著多年的教改而改善,我們不能不反省:教改所為何來,教改改變了什麼?身為基層教育工作者,能否 從年復一年、日益定型、疏離教育本質的畢業旅行中做出怎樣的反省及行動,恐怕是更草根、更實在的教改吧!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