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nlaの部落格
網頁
首頁
History
Book
Sphere
Music
Action
Facebook
打貓
2011年12月26日 星期一
遊民,社會製造!
歲末寒冬,聖誕前夕,台北市政府更改萬華地區的灑水時間,於深夜11時在萬華艋舺公園以維護清潔之名噴水驅趕遊民,這項作法不只被批評不人道,更引起社會大眾的不滿。
不過,北市府的舉動卻受到應曉薇議員的肯定,她在議會稱讚「大範圍執行清潔工作,絕對是在用智慧的方式解決遊民問題」,並且建議「不能只灑外面,誰往遊民身上灑,就撥獎金」。對應議員而言,「這些遊民真的太糟糕了!」、「惡劣到極點」,因為他們「是好逸惡勞的人聚集在該處當遊民,製造了髒亂。」
即使大部分人未必會同意用這種方式驅趕遊民,應議員也已公開道歉,但她的說法其實反應了不少人慣有的刻板印象:遊民的出現大多是因為好逸惡勞、好吃懶作;不僅如此,他們破壞市容,造成恐慌,也是社會的不定時炸彈。
閱讀更多 »
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當王子不再是王子
如果你家裡有小朋友,會怎麼告訴他應有的「性別角色」呢?希望男生要很man,要有男孩子的樣子?或者你總會期待女孩要端莊嫻熟,溫柔可人?但如果有一天,你發現家裡的男孩很「娘」,女孩很「man」你會怎麼辦呢?我們對「性別」總是有著特定的刻板印象,希望男孩像個「男孩」,女孩像個「女孩」,甚至,男人保護女人是天經地義的事,而女人保護男人,感覺上總有點奇怪。會有這樣的想法,有時是因為傳統的性別教育與觀念,有時則是來自傳媒對某些形象的複製與再現。
有陣子,我們家唸小學的孩子很喜歡看偶像劇「王子變青蛙」,有一天我問:「你為什麼喜歡看呢?」
她回答的很快,也很有趣,她說:「我覺得看『王子變青蛙』,就好像在看『白雪公主』。」
為什麼呢?她說:「因為一樣都是愛情故事呀!」
閱讀更多 »
電視為何能冠軍?
日本的電視節目雖然和台灣一樣有許多重複的老梗,不過,還是有不少內容總是讓人驚豔,特別是以觀眾為主角的內容,有時會令人贊歎不已,「電視冠軍」就是其中的代表。
在日本、台灣都相當受歡迎的「電視冠軍」,從1992年4月16日在東京電視台播出以來,便一直受到各界的注目,全盛時期平均收視率約15%,最高曾飆到21%,即使到目前,「電視冠軍」也維持7%--8%左右的收視,更值得注意的是,「電視冠軍」的競賽類型不斷推陳出新,不僅有拉麵、蛋榚、木工、修繕、紙雕、花藝等專業比賽,參賽者還得懂得吃、玩與享受(例如:溫泉通),有時,還得是肺活量超大的「異能者」。節目內容變化多端,趣味橫生,15年來,也造就了300多位「電視冠軍」。
閱讀更多 »
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
大學怎麼了?
幾年前大學總分十八分即可進大學的新聞,引起社會一片譁然,直呼高等教育素質直直下降,媒體也譏諷十八分就能考取大學的學生程度不佳,不過,今年更可能寫下「零分入大學」的紀錄。面對這種尷尬場面,有論者指出,廣設高中大學是個錯誤政策、這種教育制度會害慘學生。
不管是十八分或是零分錄取大學,問題並不都出於學生,只要是錄取名額及報考人數之間的關係是供大於求,這種情形就可能發生,該檢討的是背後的教育制度與思維,而不是考生本身。究竟,我們的大學到底怎麼了?
廣設大學是要改革過去聯考制度的沈痾,透過普及學生的受教權,讓大家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,教育改革的另項作法則是「多元入學方案」,讓學生有機會按照自己的興趣學習多樣技能,透過推薦甄試等方式選擇合適的學校就讀。
閱讀更多 »
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
逆時針的練習曲
你騎單車嗎?是一個人騎?還是和朋友一起?騎單車的樂趣是什麼?是輕鬆自在地享受悠閒?還是揮汗如雨/的虛脫快感?或者沈浸於好友同歡的難得喜悅?還是,突破心裡與身體挑戰的滿足?
30年前,單車是許多人重要的交通工具,但現在卻是許多人休閒的玩藝。雖然台灣都市的交通並不是適合騎單車,城市的設計也多不符合人性,但這兩年,單車不只是交通工具,還成了一種流行。數十年來發展主義強調拼經濟、要建設的意識型態下,單車的流行似乎是對既有以經濟發展為主流價值的另一種反思。
單車的流行不只在街頭巷尾、山間海邊,國片裡也看得單車精神。
閱讀更多 »
較新的文章
較舊的文章
首頁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