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年前,幫商周寫了「統計數字--是事實,還是謊言」的推薦序,沒多久就出版了。這本書寫的淺寫易懂,連我這個對統計沒什麼能力與太多好感的人,都可以寫推薦序,實在是很神奇。這不是什麼統計學的教科書,而是一本認識統計潛在謬誤與權力的科普方法。
雖然,本書的作者,在用辭譴字上對社會運動似乎沒什麼好感,不過,對於幫助我們認識統計的迷思卻有不少的貢獻。下頭是這本書的推薦序,也推薦給大家。
$統計是權威?還是權力?$
人有個莫名其妙的習慣:相信權威。相信權威可以解決生活問題,相信權威可以提供生活的指引。也許你小時候就曾說過:「哼,你敢打我?我要告訴我巴比(爸爸)!」或者:「馬迷(媽媽),這個我不會,妳可不可以教我?」
幼兒的權威是父母,但到了學校就換成「老師說」。有趣的是,開始讀了點書,認識幾位偉人、科學家後,我們又有新的偶像,「老師說」於是變成「國父說」, 原本生活中的權威,換成遙遠的偉人,一堆與我們沒什麼直接關係的人,頓時之間成了生活的主宰。只是偉人的話有時只是政治語言,未必可信。科學家呢?科學家 說的話就真能信嗎?以前的科學家說「太陽繞著地球跑」,現在的科學家說「地球繞著太陽跑」,未來的科學家會不會又有另一套說法?
除了偉人、科學家,現代社會中的大眾傳播媒體則是另一種權威,即使許多調查都顯示台灣新聞的可信度越來越低,但你很難否認自己的食衣住行,甚至投票行為,都經常隨著媒體起舞。
人們相信傳媒,是因為社會所建構的媒體權威感,更重要的是,新聞媒體有時候還讓我們看見事件原貌,滿足我們「眼見為憑」的信賴感,但眼見真的可以為憑?
每年七月一號至三號,台灣的大型重頭戲就是大學指考,那幾天一定會看到大官巡視考場、補習班老師預測分數的新聞。但還有一件事一定會發生,你一定看過糊塗考生跑錯考場或忘了帶准考證,接著,會有好心的警察出面解決的新聞。看到這種新聞通常是習以為常,不會有什麼反應,因為年復一年,總是會有人忘東忘西,但,你可曾想過,即使每年都有糊塗考生,但怎麼會這麼巧,每年都被媒體拍到?
難道有人遺失准考證或跑錯考場時,會發新聞稿要記者來採訪?如果是記者不小心遇到也就算了,但一年、兩年、三年,十幾二十年的巧合,也未免太神奇了!也許我們可以再想想,是不是曾經看過考生的正面?還是考生總是戴著安全帽,坐著警車揚長而去?這種日常生活的小新聞都有可能造假,更別說「腳尾飯」、「周政保」、「選舉灌票」,這些引起社會恐慌的新聞事件。
權威除了來自「人」,也會來自統計數字。統計是科學的結果,而科學是一種權威的象徵。民眾接觸到統計數字往往很少產生疑問,總是不疑有他地全盤接受,特別當數字經過科學檢驗或權威單位認可時,「數字」就不再只是數字,而是像科學一樣地擁有權威。
舉個例子來說,你到市場買菜,如果菜販用目測就告訴你菜的斤兩及價錢,你一定會滿臉疑惑:真的嗎?這麼神?用看的就行了哦?但如果老闆拿出的是傳統天平式的槓桿磅秤,雖然稍微科學一點,但你還是會懷疑老闆會不會趁機偷斤減兩,小 A 一筆。不過,只要店家拿出的是經政府單位檢驗過,掛保證的電子磅秤,通常不會有太多質疑,即使付錢時,覺得價格有點怪怪的,但你通常不會覺得磅秤有問題,反倒懷疑會不會是店員在惡搞!為什麼?因為電子磅秤畢竟是經過權威機構的檢驗,應該不會有問題。
但事實真是如此?
每年過年前,經常會有政府官員或消保團體到各地「年貨大街」突擊檢查市場裡的磅秤是否合乎規定:有沒有被動過手腳?或者暗藏玄機?很巧的是,總是會有幾家店家被抓包。這時候「科學」的磅秤受到了挑戰,你會告訴自己,這些商家怎麼那麼沒有職業道德,欺騙消費者!你還可能打從心裡感謝政府官員或消保團體勇於任事,伸張正義,但弔詭的是,這時你又在相信權威了,你不相信動過手腳的科學儀器,反而相信未必經過科學或社會檢驗的權威人士。
數字的確會說話,但,許多時候數字說的其實是謊話。不!應該說,或許數字未必會說謊,但有人會利用數字來騙人。
十多年前,曾經參加一場大遊行,人數眾多,萬頭鑽動,好不熱鬧。遊行隊伍從台大出發,緩緩且熱情地經過台北中山橋,這時遊行總指揮在指揮車上,用著興奮且激昂的語調告訴群眾:「各位啊!咱的人數越來越多,咱已經走到中山橋,但是還有人才走到台北車頭!」聽到總指揮高亢的語調,心裡也不自覺地激動了起來,不論是往前看,或往後看,還真的看不到人龍的頭跟尾。
這時,指揮車上興奮的語調又再度揚起:「各位啊!剛才收到國外的媒體消息,外國的媒體報導說,這次的遊行超過三十萬人啦!這是咱人民的大勝利啦!」這無疑是一劑超強興奮劑,群眾跟著歡呼,忘掉走了十多公里的疲累,精神抖擻,邁開大步繼續向前走。興奮過頭的群眾,沒有人懷疑在媒體不是那麼發達的年代,遊行總指揮怎麼會知道國外媒體的最新消息?
隔天的報紙紛紛報導遊行資訊,有趣的是,支持遊行的媒體一樣聲稱有三十萬人參加遊行,但反對遊行的,只剩下十 萬人,更妙的是警方也軋上一腳,不過警方統計的人數卻和大家都不一樣。
到底該相信誰呢?媒體是權威,警察是權威,遊行指揮是權威,我的眼睛也是權威,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統計方法,但我該相信誰呢?只是,就算疑惑到死,當天到底有多少人參加遊行,一樣仍然是個謎!
看來數字並不是這麼單純,權威也未必是這麼可信,因為權威便是一種權力,不僅可以操縱統計,甚至也會賦予數字截然不同的意義。不過,打破統計數字迷思的方法並不太難,就像最近幾年有心改革媒體的人士在各地開「媒體識讀」(media literacy)課程,無非是希望打破媒體權威的迷思,解讀媒介真實,做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;無獨有偶的,貝斯特出版的《統計數字:是事實,還是謊言?》可算是「統計識讀」(statistics literacy)的極佳入門教材,因為作者用輕鬆的筆調與鮮活的生活數字告訴我們:統計並不可怕,也不是什麼權威,可怕的是它背後的種種社會權力,以及我們對社會權威毫無防備的相信。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