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

先看到「人」?還是先看到「身份」?:美麗天堂與航向真情海影評


聽到「外籍勞工」這四個字,你會想到什麼呢?
「黑黑的?」「在工地工作?」「身上有種特別的味道?」「很吵?」「喜歡群聚?」

我想這是許多對「外籍勞工」既有的印象,不過,在回答這些答案時,你腦海中是否浮現在美語補習班教書,在科技公司擔任工程師或CEO的「外籍勞工」呢?

在全球化時代,移工/移民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,例如,到200710月底,外籍勞工在台灣人數已經有 356510人。有越來越多的新朋友出現在我們身邊,我們對他們認識有多少?我們又如何接待他們?

【航向真情海】是描寫從小生長在富裕的環境中的12歲男孩山卓,在一次和爸爸出海旅行的航程中意外落海。幸運的是,後來被一艘打算偷渡到義大利的難民船救起。在船上認識了一對兄妹,改變了他的人生觀。

這對兄妹是偷渡客,藉由這對兄妹的遭遇與山卓的情感,讓觀眾從主角的偷渡、營救、出走、消失,躲藏在社會的角落,一路觀看義大利不同階層的生活處境。導演馬可.圖里歐.喬達納(Marco Tullio Giordana)如同「單車失竊記」的導演狄西嘉一樣,透過影片帶我們走了一趟義大利的底層之旅。不過,和「單車失竊記」不同的是,導演利用義大利上流階級的遊艇之旅對比義大利底層的殘破與孤寂。

影片中,山卓與父母希望幫助這對兄妹,沒想到他們卻偷了山卓家的珠寶與現金,對山卓而這是極大的震撼與挫折。山卓帶著疑惑與難過詢問父親工廠裡也曾是難民的員工:「你也曾經偷東西嗎?」這位平日對他照顧甚多的長輩卻回答說:「是的,飢餓的時候,你沒有辦法。」 

偷竊當然是不對的事,但導演卻提醒我們要理解偷竊的原因,以及設身處地的從別人的位置體恤生活處境。許多時候,我們如果能從別人處境思考問題,很多事情就變得簡單許多,例如,當你覺得公車上外籍勞工很吵,或者你們的家的外籍幫傭倒垃圾為什麼總是和隔壁的「瑪莉亞」聊個不停,你或許會因為這樣生悶氣,但是,換個角度想,如果你到外國工作或移民,難得見得許久未見鄉親,是不是也會歡天喜地的聊個不停呢?

聖經「登山寶訓」中就明確指出,「憐恤人的人有福了,因為他們必蒙憐恤」,按照神學家巴克萊的說法,憐恤的希伯來文意義很豐富,指的不只是同情﹑寬容,還包括進入到人的內心深處,使我們可以設 身處地的以他人的眼光觀看,以他的見解來思想,並以他的感覺來感覺事物,而這正是傾聽與理解的重要寫照。 

傾聽其實並不容易,當我們存在著刻板印象時,我們很難拋棄成見,靜靜地了解他人的想法,特別是一種對立,甚至仇恨的「刻板印象」。
《美麗天堂》是一部非常挑釁人性的紀錄片,也是「實驗片」。測試著們的「刻板印象」,也測試人們對「對立」、「仇恨」的莫名想像。猶太裔導演Justine ShapiroB.Z. Goldberg有系統的拍攝七個分別來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小孩,透過紀錄片呈現他們對以巴的看法。毫無意外,七個不同族裔、國籍或宗教信仰的孩子,不管是政治上、文化上、宗教上,甚至是彼此對耶路撒冷屬於誰的看法,都有相當程度的出入。
有趣的是,他們住處只相距二十分鐘,卻生長在截然不同的世界。導演在拍攝結束前孩子見面,即使一開始相當不適應,但卻很快就愉快的玩在一起,離開前也掉下難捨的眼淚。

但,如果他們生長在同樣「政權」裡,或許不會有那麼多的差異與仇恨,然而,他們心裡的對立卻是從那裡產生的呢?

中東有個「創造和平運動組織」,成立的目的是想試圖化解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幾千年來的對立問題。每年夏天,「創造和平運動」會邀集各25位巴勒斯坦及以色列的女孩一起生活三週。 

剛下飛機時,主辦單位將她們各自帶開,詢問對彼此的看法。毫無意外的,以色列人會說對方是﹕「怪物」﹑「好戰份子」﹑「醜八怪」,不過,有趣的是,巴勒斯坦人也是用同樣的名詞形容對方。 

接著,主辦單位讓他們配對住在一起,她們開始不安與懷疑,甚至有人會檢查床鋪是否藏有刀械或子彈。主辦單位也安排各樣的活動﹑討論,甚至讓兩邊的女孩,摸著彼此的頸部脈搏,低著頭聽聽仇敵的心跳。 

在一連串活動之後,雙方不但傾聽對方生命的經驗與故事,也學到從對方的立場理解問題,他們甚至懂得如何欣賞對方的優點。

以巴之間千百年來的仇恨與對立並不會因為這個活動就此化解,但透過傾聽與理解的接觸至少走向了和解的第一步。許多時候,我們對人的誤解,不僅來自於既有印象,更多是因為我們不願意傾聽。傾聽是和好的第一步,誰是你的「仇敵」呢?要不要試著聽聽他的「心跳」?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