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

風災裡的媒體


或許是因為災害過大,或者民間監督媒體的壓力不小,坦白說,這次風災新聞的報導並不像過去那樣誇大,甚至在災情資訊的通報上,比政府還更快。但即使如此,我們仍看到記者在風雨中真人實驗,身陷於危險之中。

不只是風雨中的危險,記者也和救難人員,親眼目睹生離死別,面臨屍體與泥濘交雜的慘狀,恐怕不是尋常人能承受的不安與壓力。事實上,多年前大園空難的陰影曾深深籠罩著當時的採訪記者,許多人必須透過心理諮商等方式,才慢慢脫離惡夢與飲食不正常的影響,因此,就算我們對媒體的表現再怎麼不滿意,在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,都是需要我們關懷的。

不過,媒體朋友如此努力,新聞品質仍有不足之處,為了符合商業媒體生存之道,畫面仍充斥著災民哭紅的雙眼、無助的呼喊,在畫面與聲音的感官刺激,電視機前的我們看到了一個個令人鼻酸的故事,一個個被消費的影像,讓我們同苦同悲,悲天憫人。然而,災民即使受難,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之處,例如,部落的族人如何透過苦中作樂,如何透過集體及信仰度過災難,都是社會的重要歷程與經驗,可惜,媒體對此著墨太少。

另一個我們常看到場景是媒體對政治人物的嚴厲批評,特別是「父親節」、「理髮」、「吃大餐」、「五星級飯店」所引發的連瑣效應,媒體幾乎毫不留情。的確,媒體正在監督政府,卻未中要害。如果平常就能發揮監督的職能,或許因人禍而起的傷害就能減少許多。例如,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海港裡滿是漂流木的奇觀或哭喊天地的無奈,而是到底是什麼樣的政經結構允許樹林濫墾濫伐?什麼樣的水利與環境政策造成越域引水?是誰縱容?是誰失職?是誰從中獲利?這都是媒體平日就該有監督政府義務,但可惜的是,媒體眼裡的「政治」,除了藍綠,似乎看不到任何的高度。

更讓人擔心的是,這幾天風災的新聞逐漸減少,但真正的問題才正要開始。接下來相關「重建計畫」即將啟動,但,「重建計劃」是不是導致會另一個災害重現?會不會是對政經弱勢的者的重新踐踏?遷村所帶來的弱勢者生存與傳統文化的負面連瑣效應,這些都是聲稱作為第四權的媒體必須緊緊關切的。

無論如何,災區的新聞會越來越少,也許會像九二一一樣,相關的消息會以週年「哀」的方式每年呈現。然而,當主流媒體記者遠離現場時,需要有更多的公民記者及紀錄片工作者自己拿起攝影機,紀錄家園重建、紀錄傳統領域與文化的恢復,紀錄一個個真實的生命故事,透過民間的鏡頭,讓我們一起見証台灣底層的生命力!

圖片來源:http://chrislio456.pixnet.net/blog/post/5094774-%5B%E8%BD%89%E8%BC%89%5D-%E5%8F%8D-%E6%92%B2%EF%BC%8888%E9%A2%A8%E7%81%BD%E5%8F%B0%E6%9D%B1%E7%B4%80%E5%AF%A6%EF%BC%89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