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聽到「地下電台」這四個字會有什麼樣的想法呢?「賣藥?」「激情的政治恐怖?」「違法?」的確,這是許多人對「地下電台」的印象,不過,在台灣的媒體史上,「地下電台」卻曾有不一樣的風貌。
1995年,雖然報禁早已解除,中、小功率電台也初步開放,不過,整體而言,廣電媒體仍掌握在執政者手中。包括老三台及合法廣播媒體,很少對權力者提出批判。當時,我是個碩士生,是「傳播學生鬥陣」的成員,我們一起在地下電台「寶島新聲—TNT」主持「鬥陣來喇叭」節目。
這是全台灣第一個針對媒體現象批判的常態性節目,會去主持的理由很簡單,新聞傳播教育告訴我們新聞/言論自由是民主的基礎、媒體要為弱勢者發聲。但當時黨政軍操控的媒體生態,這些理念,都是奢求。
主持的目的無非是因為「合法」的媒體無法落實自己的理想,只能透過「非法」的電波,實踐理念。也因此,雖然這個節目,每週動用了近十名人力,近似志工的無酬付出,還得面對警察逮補的風險,但我們很開心,因為,我們的理想正在實踐!
接在我們節目之後的是一個「同志」節目,其中一位主持人是我專科的學弟,在學校裡,也算是個「異議份子」。在這個節目裡訪談許多同志,介紹同志聚會的場所,當然,也討論了許多性別議題,恐怕是許多同志朋友第一次能在媒體中暢所欲言;還有一個節目在週一晚上播出,主持群是都是在學的學生,其中許多人至今仍在社會運動圈,過著苦哈哈的日子,為台灣打拼。節目的聽眾是青少年,不過,談的不是流行音樂排行榜,也不是彩妝、搞笑或血拼,而是介紹有關青少年的法律、政治及生活知識,解構流行音樂中的男性意識,顛覆社會強壓於青少年的權威價值。
不只如此,許多地下電台的節目介紹了大量的地下音樂、世界音樂、爵士樂等非主流樂曲,關注到弱勢的聲音,呈現了邊緣與非主流色彩,不受社會重視的原住民、客家、勞工、婦女、同性戀、社區組織、地方文史、兒童等群體,不但在地下電台中有發聲的機會,甚至還有些群體因此擁有自己專門「非法」頻道。
當然,並不是所有當時「地下電台」的節目都是如此,但,至少,「地下電台」的出現,曾短暫地帶給台灣最多元、最美麗的天空。可惜的是,電台己經開放,但政府卻缺乏有系統且合理的分配廣電政策,雖然現在電台很多,但「聲音」卻很少。在商業的壓力下,許多原本設立為小眾及弱勢服務的中、小功率電台,一個個陸陸續續成了大型商業電台的轉播站,廣播媒體多樣與自主性,已經退回到仿若過去威權政治的壟斷時代。
記得在「地下電台」主持節目的時候,聽眾經常Call in.提醒:「我們不是『地下電台』,我們『民主電台』」。的確,「地下電台」的存在是為了民主,在台灣,也曾經為台灣帶了多元的民主聲音。只是媒體越壟斷,民主越微小,「民主電台」曾經為台灣帶來的民主電波,也只好暫時隨風飄去了。但,我們相信,這只是「暫時」,因為,我們的理想仍要實踐!
圖片來源:http://bigliststore.com/blog/?tag=%E9%98%BF%E6%B4%AA%E4%B9%8B%E8%81%B2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