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|
攝影:謝三泰 |
雖然這項行動創下學生包圍單一媒體集團的最多人紀錄,但並不是台灣媒體改革運動史上,人數最多的抗議行動。1995年的「黨政軍退出三台大遊行」,與2009年「搶救公視 監督國會大遊行」都有數千人參與,前者是在抗議威權黨國體制壟斷媒體,而後者是抗議政治勢力意圖染指公共媒體,但都是抗議國家對媒體的操控。和過去的不同的是,以前的對抗的對象是國家,這次是資本家。
抗議事件起源於台灣社會反對「旺旺中時集團併購中嘉有線電視系統」的聲浪,這項併購之所以引發社會極大關注,除了經營者蔡衍明的個人言行,更重要的是,此案也是亞洲近五來最大規模併購案,影響台灣媒體多元與言論自由十分深遠。
旺旺中時媒體集團的前身是中國時報,曾與聯合報同為台灣兩份發行量最大,也最具影響力的報紙。雖然,中國時報在威權時代被認為是相對自由派的報紙,有時也會勇於批評時政,但其創辦人余紀忠與聯合報創辦者王愓吾在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年代,同為國民黨的中常委,不僅「政媒兩棲」,亦隨著黨國勢力起舞,打壓異議聲音。
![]() |
2009年反二中併購記者會 |
雖然台灣媒體早已從「文人辦報」走向「商人辦報」的時代,但從來沒有像蔡衍明這樣奔走於兩岸,對台灣政治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大富豪擁有媒體。媒體是資本密集的產業,在資本主義社會,資本家經營媒體顯得理所當然,然而,一但其市場規模過大導致壟斷,以及經營者其適格性有違新聞專業,都將引起社會反彈。
其實,這次反對旺中集團壟斷媒體的聲浪,也隱含著對蔡衍明行事作風的不滿,其經營媒體媒體的適格性受到質疑。但蔡衍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,為何會引發社會強烈反感?
這並不是旺旺中時集團第一次將媒體當作抹黑、整肅異己的武器。2009年,「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(NCC)」審查旺旺集團購買中視、中天之董事長變更案,NCC提出七項附款有條件通過。然而,此舉引發旺中集團強烈反彈,發動所屬媒體連續幾天以大幅版面抨擊NCC是土皇帝,並在中國時報以「緝兇式」廣告刊登三名NCC委員照片,批評其違法濫權。一個原本可以公共辯論的議題轉瞬間變成肉搏戰,但也讓反對旺中聲浪越來越大。沒多久,旺中集團不僅再度刊登廣告要求批評他的人士道歉,並且寄發存証信函,揚言控告瞿海源、鄭秀玲、林惠玲、莊豐嘉、田習如、林倖妃、管中祥等7名學者與記者。傳播學界隨即發起連署譴責旺中,短短三天,高達二十三校、超過一百五十名傳播學者連署,堪稱新聞傳播史上最大規模的傳播學者串連抗議行動。在社會的龐大壓力下,旺旺集團負責人蔡衍明親自拜幾位傳播科系主任,才結束這場台灣新聞史上的鬧劇。
蔡衍明個人發言也多次引發爭議。2009年,蔡衍明在接受媒體訪問時,不諱言自己確實要求中時「不應批評總統與政府官員」,因為「公司老闆不好,你應該做的是離開公司,而不是批評老闆,馬英九就像是大家選出來的老闆,所以我覺得不應該批評」。
今年年初,蔡衍明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也表示,「關於六四天安門事件的屠殺報導不是真的」、「中國在許多地方是很民主的」以及「記者雖然有批評的自由,但是下筆前必須考慮後果」,這些荒謬言論引起台灣與國際社會的反彈。雖然,蔡衍明及旺中集團指出訪談內容遭華盛頓郵報「斷章取義,片面曲解」,但卻拒絕與反對者公開對話,也不願再次公開說明對六四的看法,更讓社會不滿。70多位學者及NGO工作者發起「當中時不再忠實,我們選擇拒絕--拒絕中時運動」,自此拒絕在中時媒體發表文章,獲得1000多位學者及民眾連署參與。
不只如此,中國時報接受中國福建省委託,在新聞中置入福建省省長的參訪行程,將廣告化為新聞,為其大作宣傳,這種「賣新聞」的作法,有違新聞專業,更涉及國家安全。不過,蔡衍明並不認為有何不妥,在一場公聽會上理直氣壯地表示,「為何不讓我賺光明正大的錢,要讓我們賺偷偷摸摸的錢,這些廣告有危害到國安嗎?應賺那些錢,讓媒體人有錢讓節目作更好。」
事實上,經營者的適格性早已是民主國家媒體併購案的審查標準之一,例如,英國的「企業法」與「通訊傳播法」除規定媒體併購應考量媒體產業的與內容的多元性,申請人的適格性也是重要條件。不過,就算撇開適格性不談,這樁併購案也將台灣媒體的多元性及言論自由造成極大的影響。
依據「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」所作的調查報告指出,旺中公司的主要股東為蔡衍明和王令麟等人,蔡衍明旗下掌控的中視等三個頻道,已佔無線電視市場閱聽市佔率19.15%,另外還擁有中天新聞台、中天綜合台、中天娛樂台;王令麟旗下則掌控東森新聞台、東森綜合台、東森戲劇台、東森電影台、東森洋片台、東森YOYO台、東森財經新聞台、超視等;以上電視台,於有線電視市場中之市佔率為23.56%。

一但旺中集團順利併購經營有線電視系統的中嘉集團,將能掌控14家有線電視系統,根據NCC的統計,其收視戶數已達全台灣有線電視營運市場的27.59%,亦即全台將三分一有線電視收視者的權益掌握在旺中集團的手中。
光看這樣的規模就看起來相當驚人,但這些數字還不是精確的調查,目前台灣電視產業的訂戶數大多由業者自行提報,NCC並未掌握真正的狀況,若再加上業者間各式各樣的合作經營、聯合協定,以及旺中集團旗下不同類型媒體合縱連橫所產生的綜效作用,其影響力絕對更甚於此!
事實上,跨媒體結合(cross-media ownership)除了考慮「執照張數」及「持股比例」作為媒體集中化管制的條件外,德國媒體集中調查委員會(German Communication on Concentration in the Media)亦認為,需加入不同媒體對於公眾意見的影響力與以接觸率(access rate)作為電視收視占有率之基準,推估該集團「支配意見力量」 (vorherrschende Meinungsmacht)作為跨媒體執照核發的重要考量。
以台灣的市場現實來看,有線電視系統是台灣最大的電視平台,將近65%的收視戶必透過有線電視才能看到電視節目,更可怕的是,有線電視系統能影響的不只是自己的訂戶,其所代理的頻道,都可能遭到下架的威脅,已具有言論市場的支配性力量。
簡單說,現在今媒體市場決定頻道生存的並不是觀眾手上的選台器,而是壟斷性廣告購買機制以及有線電視系統,而後者宛如便利商店,恃其通路優勢,不僅幫我們預先篩選了可購買的產品,也限制其它的廠商的食品在其平台上架的機會,換句話說,我們在某種壟斷性的連瑣便利商店,很難看到看到食品公司生產的產品。同樣的,一但旺中寬頻擁有中嘉系統,不僅掌握龐大的有線電視市場,能夠左右頻道上下架,影響市場公平競爭,同時也可能造成新聞頻道隨時被迫下架的心理畏懼,甚至是事實,因而會自動閉嘴,不敢批評該集團勢力的相關行徑。明顯的,從這次旺中併購案爭議中,即使此案已具備新聞價值中的衝突性、爭議性,甚至對民主政治的深遠影響, 但全台的有線電視新聞台幾乎是聯合沈默,只有少數新聞台以極小的偏幅報導這個重要議題。換句話說,蔡衍明即使還沒正式入主中嘉有線電視掌握訊息通道,但寒蟬效應已然發生。
![]() |
攝影:吳東牧 |
今年是台灣解嚴二十五年, 台灣社會雖已民主化,但卻逐步從原本的黨國控制,陷入到資本家操控的危機之中。雖然新聞媒體已不再受國家檢查,但那些過去受到國家壓制的市場在能量解放之後,卻反過來壓抑財力較弱的新生聲音,嚴重背離民主理想。在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國家發展策略中,國家機器與資本相互滲透,關係愈形錯綜複雜,媒體從原本黨國意識型態工具,不僅迅速淪為消費主義的商業器皿,更成為民主社會「去政治化」與「去公共性」的迷藥,人們不僅容易沈浸於大眾傳媒體所建構的消費愉悅中,也越來越難從媒體資本家的操控的媒體中得知公共事務,公民參與政治的能量也因而遭到削弱,以致「媒體越大,民主越小」,從黨國走向資本,台灣媒體從未真正獨立。
媒體的問題從來就是個政治問題,而政治問題就必須透過政治解決。所謂的「政治問題」具有兩個重要意涵,一是媒體在民主政治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,因此,媒體就註定難以擺脫政治勢力的層層糾葛;其次,媒體亂象的根本原因並非只在媒體本身,更涉及到人們設計用來控制、導引和規範媒體的各種政策、結構、補助、制度,以及作為引導的政治價值與意識型態。徜若國家站在資本家的立場思考與規劃傳媒體政策,忽略媒體公共性及公民參與的重要價值,將會讓台灣的民主陷入新威權時代。也因此,台灣的傳媒政策該怎麼走?是要維持新自由主義的老路,讓資本家繼續壯大,操控市場與言論,或者,強化公共介入的管制能量,建構商業、公共、社區、另類媒體並存的多元市場結構,恐怕是個必須面對嚴肅以對的政治問題,而公民社會也勢必要採取各樣的政治行動才能對抗媒體霸權。
(本文刊登於陽光時務第25期)
媒體老闆的戰爭
回覆刪除2012-4-17 台灣立報 張智琦(世新大學新聞學系學生)
自中國時報報導壹傳媒不堪虧損、將以5億美金出售的傳聞後,中時集團和壹傳媒的戰火就綿延不休。過去一週,雙方動用大幅報紙版面及電子媒體爭戰:中時批評壹傳媒的「狗仔文化」,指控其違法報導足以「殺人」;壹傳媒緊咬中時「立場傾中」,旺中併購案「傷害台灣多元言論環境」。身為閱聽人,看著兩家媒體集團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,像小孩搶吃糖果般扭打,我只想說:可以停了吧!
媒體作為社會公器,其立場是否偏頗、報導是否違反新聞倫理,本是可受公評之事。但此次中時與壹傳媒的惡鬥,呈現出公共議題「私有化」的傾向,令人憂心。例如,蘋果日報於旺中併購案報導下加註「壹電視正向旺中併購的中嘉系統台申請上架」,赤裸裸地自曝商業需求;中時則製圖嘲諷「壹電視狂燒錢」,標題寫道「壹傳媒員工快找別的工作」;皆顯示出雙方的新聞走向不但背離公共價值,也罔顧新聞工作者的集體權益,宛如一場為媒體老闆而打的戰爭。
這場媒體老闆主導的戰爭中,原本具有進步性的討論都被整併進集團的既得利益結構,成為攻擊競爭對手的得意武器。結果,旺中併購案、蘋果煽色腥風格等議題本身蘊涵的批判與反省聲音消失殆盡;如何操作這些「進步」論述擊垮競爭者,在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中稱雄,反倒成了媒體集團汲汲營營的目標。
從這個意義上來說,中時和壹傳媒的對壘只是表象;掩蓋的是更大的結構性共謀,即台灣現存的媒體環境朝向集團化壟斷,議題設定的權力從編輯室轉讓到媒體經營者手中的事實──換句話說,中時和壹傳媒的競爭關係,掩蓋了它們是聯手帶領整個媒體的政經結構向下沉淪的事實。
開戰至今,雙方的基層新聞工作者的反應有兩種,或因「護主心切」相互撻伐,或私下表示不認同公器私用;卻未有人站出來反對老闆及媒體高層對編輯室的控制。對照南韓第二大電視台MBC的工會為抗議現任社長干預新聞自由,從今年初以來發起大規模的罷工,儘管面臨訴訟和解職的威脅,仍有770位員工加入抗爭的行列;不禁讓人感慨:新聞自由在台灣,究竟是沒有爭取的本錢,還是缺乏改革的熱血?
然而,即使新聞工作者不反叛,如果台灣的媒體經營者不去修正當前新自由主義的治理模式,導致媒體愈來愈像純粹的營利企業,愈來愈限縮公共領域的發展空間;可預見的是:有一天,多數閱聽眾會擁抱公共媒體和網路獨立媒體,尋求連結公民社會與國家制衡的力量,那麼最後危及的依舊是媒體集團的生存。
在閱聽眾尚未全面拒買、罷看前,呼籲各位媒體老闆們:停止公器私用吧!
等你有辦法辦個報,你再好好說一遍,什麼是公器。
回覆刪除你不用辦報,也可以說哦!
刪除狗吠火車頭,成不了氣候。--還覺得旁邊不吠的,都不是狗。
回覆刪除你也可以一起吠呀!
刪除管中祥:壹傳媒應改革 保障勞動權
回覆刪除2012-09-03 蘋果日報 記者陳威廷
國內逾九千人前天上街遊行反媒體壟斷,學者管中祥昨在臉書指壹傳媒大篇幅報導遊行事件,質疑壹傳媒應先進行內部改革,保障記者勞動權,讓新聞更自主。《蘋果》回應將檢討改進。
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昨在臉書(www.facebook.com/benla)分享《蘋果》的蘋論《上街挺新聞自由》一文,留言表示:「壹傳媒用這麼大的篇幅報導遊行,但是不是該自己先作內部改革,保障記者的勞動權,讓新聞更自主?」
管中祥昨受訪時建議《蘋果》組工會或簽編輯室公約,讓記者、編輯有力量對抗資方、維護自主,記者有更多參與新聞報導的權力。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教授劉靜怡也在管中祥臉書回應:「我向來主張壹傳媒內部應該有工會。」昨記者無法取得劉靜怡回應。
不具名的《蘋果》記者說,部分主管對新聞主導性太高,造成採訪和撰稿須朝長官希望的方向走,如花費太多人力、版面在旺中案,明明新聞沒進展也要做頭題。
《蘋果》總編輯馬維敏回應,會反省、檢討各界對報導與版面的批評,希望更周延、符合比例原則;至於是否組工會、簽編輯室公約,可由同仁自主思考。
編者按:壹電視正向旺中購併的中嘉系統台申請上架,壹電視與《蘋果日報》同屬壹傳媒集團。
和平,民主,統一。
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