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

公視的失敗,是誰的快樂?

公視第四屆董事會延任將近八百天,第五屆董事會從新聞局到文化部一共提名了四次,依舊無法組成,這早已是世界奇蹟,就連文化部長龍應台在面對媒改團體陳情時也表示,如果用英文報導公視議題,早就成為國際笑話。

但,這個「笑話」其實一點都不好笑,因為公共媒體無法健全發展,不只是公視的失敗,更是民主國家的失敗。

這回公視烏煙瘴氣的起源在於,2008年林益世提案修正公視董事會人數,將原有的11到15人,擴大到17-21人,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藉此提名自己矚意的人選,以量變進而質變原有的董事會,一舉掌握公視。而這把火也延燒到第五屆公視董事的提名審查。

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

通路是王


小時候台灣電視劇裡的盜匪總有個令人懷念,卻千古沒變的台詞,只要有人要經過山賊的地盤,賊頭們一定會大聲地嗆說:此路是我開、此樹是我栽,若要過此路,留下買路財!

這句話之所以讓我印像深刻,除了是不斷重複的爛梗,更讓我知道原來只要付得起「過路費」,就能走遍天下。

當然,「過路費」在現在社會未必是強行收取,有時反而是合理的商業行為,也是一種使用者付費的觀念,例如,經過高速公路的使用者需要過路費,報章雜誌要到超商上架也要過路費。

台灣公共媒體的前世與今生


雖然台灣媒體遭到少數資本集團壟斷,觀眾普遍不滿,但到少還有品質較優的公共電視可以選擇。公視不但供弱勢服務及優質文化節目,甚至是台灣較少能夠不分藍綠批評政府政策,作為公共論壇的媒體。

但這兩年,台灣公視成了世界大笑話。第四屆公視董事會內鬥不斷,並且延任將近八百天,而第五屆公視董事提名了四次,依舊無法順利產生。原本支持公視的觀眾不但失望,更是憤怒。

台灣公共電視會有今天的窘境,一點都不讓人意外,因為他的成長,根本就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。

2013年1月17日 星期四

別小看「通道」的重要性


按:最近商周被小七下架了,這回他們應該可以更真切的感受到什麼是「媒體壟斷」。其實,在2001年有線電視法第十九條修法時,我就用小七作例子提醒壟斷的問題,而這篇是2004-5-13,發表在台灣立報的文章。

除非是特殊狀況,一般人大多會在店舖直接購物,不會逕自和生產商交易,就好像現代人買報紙,大都透過派報公司派送或在便利店購買,很少向報社直接訂閱。也因為這樣的消費習慣,使我們所購買的產品,往往受到店面鋪貨的影響。

2013年1月8日 星期二

媒體大開民主倒車

媒體在民主社會的重要價值,一方面在於監督權力者,同時也是促成不同社群相互理解與對話的公共空間。若要達這樣的目的,反對媒體壟斷、健全公共媒體、資訊透明公開,三者缺一不可。但最近幾年,這三件事,卻是相當不正義。

2012年的「反媒體壟斷運動」可說是當今台灣社會的重要議題,但早在1995年的黨政軍退出三台大遊行,民間社會就已反對媒體壟斷,和現在不同的是,以前反黨國體制,現在反財團壟斷媒體。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