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11月13日 星期二

「大學」生了沒?


前陣子有個爭議性的教育新聞引起社會高度關切,幾位從事直銷的大學生,為了專心作直銷,放棄學業,這樣舉動不只驚動校園,家長無法諒解,甚至教育部還因此要各大學學務長教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。

看到這則新聞,很多人心裡不禁納悶:現在的大學生怎麼了?「學歷」真的沒價值? 

的確,當學生選擇直銷,放棄學業,對許多人而言,是件不可思議的事,不過,如果把問題的癥結歸究到大學生「唯利是圖」心態,恐怕也是過於簡單。其實,我們得回過頭來看,是什麼樣的「力量」與機制,讓我們大學生認同這個價值,選擇這條道路?


記得十多年前唸碩士班時,某個學期末,一位政商關係良好的授課老師找我們修課的學生到他家吃飯,一行五人坐在老師的名貴轎車中往山上直去。車越開高,雖然越顯得虛無縹緲,但山上的房子卻越來越大,越來越豪華。老師不時指著窗外的房子說:「這間是XXX教授的家」、「這棟是XXX主任住的」。每棟別墅千萬起跳,價值不菲。這時,老師突然回過頭來,語重心長卻又點得意地說:「你們要好好唸書,將來唸到博士,這樣才會競爭力,就可以有錢買這種高級的房子。」
 
當然,不是每個老師都是這樣的思考,只是當時老師的結論讓我相當驚訝,原來,唸書的目真的只為了賺大錢?即使唸到博士也是如此,怎麼和我過去對大學教育的認知如此不同。我讀了博士,也和這位老師一樣在學校教書,不過,我沒有千萬豪宅。

事實上,這幾年大學科系越開越多,新增的系所也越來越強調應用性與實用價值,卻少見哲學、社會學等人文社會科系的成長;另一方面,少子化的趨勢也讓大學招生更形困難。招生不足不但會影響學校的聲譽,更會影響財政收入,許多學校無不使出混身解數,大打招生廣告,無非是希望讓更多的學生能入學就讀。然而,仔細一看,這種「市場化」的教育政策與招生策略,其文宣品所突顯的內容,絕大部分都是「入學之後,將使你未來就業能更有競爭力,更有前(錢)途!」很少有學校會強調大學教育將何啟迪思想?念了這個學校如何有反思與批判能力?

大學生進入大學之前,許多的人生目標就被現有的社會價值限定了,但大學教育卻越來越功利導向、市場導向、商品導向,越來越少提供人文思維,或者,協助學生認識與學習不同的生活價值,這樣看來,大學生選擇直銷,放棄學業,也就不足為奇了。然而,問題的癥結並非單純的出在幾位大學生的身上,更無需個人責備論,相反的,我們必須反思這個社會出了什麼的問題?少了什麼樣的價值典範。

在教育商品化相當嚴重的美國,最近有些大學開始反思這樣的現象,例如,哈佛大學第28任校長Drew Faust對大一新生的演說中便曾表示,哈佛大學生在暑假時會去幫遊民建造收容所,教附近小學的學生跳舞等等。這些作法都是讓學生在從事服務的過程,實際體驗不同社群的生活,學習不同的價值典範;世新大學開設的「文化實習」課程,讓修課的學生到移民、遊民、同志、老人、原住民、移工等不同的文化群體「實習」,目的就是希望大學生能在有限的四年教育中,學習貼切、理解不同的文化群體,了解不同的生活型態,學習不同的生活價值,讓學生的思考與關懷可以更多元、更開闊。

其實,基督教信仰也提供與當今社會主流之外的價值典範。如果從耶穌在世上的行徑對照現今的台灣社會,其實格外諷刺,但也格外重要。耶穌的行為在許多人眼裡恐怕是個傻子,人們為權、為利,無不功於心計或攀龍附鳳,但有趣的是,耶穌總是喜歡和社會中的「邊緣人」在一起,祂批判權貴,貼近弱勢,為當時的社會注入另類的思考模式,帶動不一樣的生活風格,這些看似「愚蠢」的行為,恐怕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思想與實踐,而也是大學教育可以參照的典範。

圖為中正大學學生抗議中天新聞錯誤報導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