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

向綠色小組致敬!

攝影:謝三泰

2013年 3月 15日,是台灣另類/獨立媒體史上值得紀念與慶賀的日子。在台灣民主發展重要關鍵的 1980年代,記錄台灣社會運動發展與民主轉型的「綠色小組影像資料庫」正式啓用,這些紀錄台灣解嚴初期的重要社會運動影像,在塵封近 20年後,終於重現江湖。

「綠色小組」成立於 1986年 10月,當時台灣還未解嚴,媒體亦未開放。人民對社會的理解,除非是親身參與,否則只能透過黨國控制的兩大報及三家無線電視台,以及少數不斷被政府打壓、查封的「黨外雜誌」。

王智章是「綠色小組」的主要發起者。當年,他邀請李三沖、林信誼、傅島一起創辦了這個台灣解嚴前唯一有組織的反對派電子媒體,不僅給黨國體制及所控制的媒體帶來不少壓力,也開啓人民新的視野。

2013年4月30日 星期二

沒聽過的媒體

公庫陳家豐遭警方限制採訪(許純鳳攝)

4月23日晚上,數百名群眾聚集中正紀念堂東南側的華光社區,這是法務部第二次強拆這個具有豐富歷史與文化意涵的老舊社區。一個月前,第一次拆除時,屋子裡還住著人,兩百多位學生與社運人士和社區居民們手勾著手,緊緊地坐在一起, 從白日到黑夜,從深夜到天明,將近19個小時,守護著杭州南路二段53巷的兩戶人家,但台北地方法院仍出動了三百警力驅離聲援者與居民,強制拆除房舍。

華光社區原是法務部的宿舍,數十年來部分居民搬移而房舍有所轉讓,有住了許多在幾十年前買下房屋的城鄉移民,也有部份違建。居民在此安居樂業,按時繳稅,不過,2000年台北市政府將此地劃為都市更新地區,當時的台北市長馬英九也允諾居民提出安置計劃。馬英九跳票了, 去年12月,法務部要在這裡進行「金磚計劃」,於是針對住戶提出了拆屋還地訴訟,控告居民,侵占國有土地追討違建戶之不當得利,並凍結帳戶、扣除部份薪資。然而,有能力搬走的居民,多半已自行拆屋搬離,留下來的,大多是無力搬遷的弱勢家庭。

這幾年台灣和香港、中國一樣,不斷出現為了城市發展,討好財團,強拆底層人民居所的都市更新計劃。政府的無情與粗暴引起人民反抗,群眾一次又一次在拆遷現場守夜,以肉身捍衛家園的行動,在台灣各地揭竿而起。

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

誰夠格經營媒體?


誰有資格經營媒體?憲法不是保障人民的言論與出版自由,怎麼還會考量經營者的適格性?這在民主社會真是奇怪的問題?

在反媒體壟斷的演講場合,經常會有人提出這樣的質疑,即使是反對媒體壟斷的朋友,也未必都同意「適格性」應該作為媒體擁有者的審查標準。

的確,「適格性」看起來十分抽象,誰有「資格」?由誰認定?都會爭論不休。一不小心,恐怕就會落入威權主義的泥沼。

公視的失敗,是誰的快樂?

公視第四屆董事會延任將近八百天,第五屆董事會從新聞局到文化部一共提名了四次,依舊無法組成,這早已是世界奇蹟,就連文化部長龍應台在面對媒改團體陳情時也表示,如果用英文報導公視議題,早就成為國際笑話。

但,這個「笑話」其實一點都不好笑,因為公共媒體無法健全發展,不只是公視的失敗,更是民主國家的失敗。

這回公視烏煙瘴氣的起源在於,2008年林益世提案修正公視董事會人數,將原有的11到15人,擴大到17-21人,重新執政的國民黨藉此提名自己矚意的人選,以量變進而質變原有的董事會,一舉掌握公視。而這把火也延燒到第五屆公視董事的提名審查。

2013年2月2日 星期六

通路是王


小時候台灣電視劇裡的盜匪總有個令人懷念,卻千古沒變的台詞,只要有人要經過山賊的地盤,賊頭們一定會大聲地嗆說:此路是我開、此樹是我栽,若要過此路,留下買路財!

這句話之所以讓我印像深刻,除了是不斷重複的爛梗,更讓我知道原來只要付得起「過路費」,就能走遍天下。

當然,「過路費」在現在社會未必是強行收取,有時反而是合理的商業行為,也是一種使用者付費的觀念,例如,經過高速公路的使用者需要過路費,報章雜誌要到超商上架也要過路費。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