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21日 星期三
當王子不再是王子
如果你家裡有小朋友,會怎麼告訴他應有的「性別角色」呢?希望男生要很man,要有男孩子的樣子?或者你總會期待女孩要端莊嫻熟,溫柔可人?但如果有一天,你發現家裡的男孩很「娘」,女孩很「man」你會怎麼辦呢?我們對「性別」總是有著特定的刻板印象,希望男孩像個「男孩」,女孩像個「女孩」,甚至,男人保護女人是天經地義的事,而女人保護男人,感覺上總有點奇怪。會有這樣的想法,有時是因為傳統的性別教育與觀念,有時則是來自傳媒對某些形象的複製與再現。
有陣子,我們家唸小學的孩子很喜歡看偶像劇「王子變青蛙」,有一天我問:「你為什麼喜歡看呢?」
她回答的很快,也很有趣,她說:「我覺得看『王子變青蛙』,就好像在看『白雪公主』。」
為什麼呢?她說:「因為一樣都是愛情故事呀!」
的確,「王子和公主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」是「白雪公主」給人的印象,也是許多童話故事複製的原型。但,「白雪公主」真的只是「愛情故事」?除了「愛情」,白雪公主還告訴我們什麼呢?
「米奇王國」(Mickey Mouse Monopoly)這部影片透過訪談及敘事分析告訴我們,「白雪公主」並非想像的單純,因為包括白雪公主在內的諸多卡通,不斷提醒觀眾如何成為標準女人,以及,女人該擁有什麼的身材及氣質?該如何符合男性的期待?
許多的童話故事或卡通都圍繞著「救公主」的劇情,夢幻的女主角總是終日無所事事,如果有難,也會有高大、挺拔、帥氣的王子前來救援。這樣的性別意識在迪士尼的卡通中不斷被複製,即使是小美人魚主角勇敢地抗拒父親的權威,尋找自己的理想,或者,在戰揚上驍勇善戰的花木蘭,最後一樣脫離不了愛情的魔咒,投入男性的懷抱。
不只如此,迪士尼的卡通也對少數族群充滿著偏見式的刻板印象,因為卡通中的「非白人」大多是壞蛋、丑角或「非人」的角色,老是操著節奏緩慢,混淆不清的怪腔怪調,有趣的是,這些電影裡「奇怪」的腔調卻是黑人等少數民族慣有的口音。當然,不單是黑人,拉丁人、亞洲人、印第安人在戲中也有類似的命運,就好像台灣戲劇裡的原住民總是帶著「的啦」的口音,而戲裡說著「台灣國語」的角色,則經常是被訕笑的對象。
就像「March」不只是「March」,她還意味著對特定生活方式的想像,傳遞出某種生活價值與消費習慣。當然,「迪士尼」也不會只是「迪士尼」,如同「米奇王國」所透露的,迪士尼王國透過娛樂與公共教育的結合,及其所擁有的舖天蓋地全球媒體集團,藉由天真無邪的可愛人物,隨時隨地潛移默化人們的價值觀,建構身份認同,侷限我們的想像世界。
「米奇王國」的確給我們很重要的提醒,有時大眾傳媒深深地影響了性別教育,當我們在看這些「無害」卡通與童話故事時,同時也可以給孩子不同的價值觀,以及對性別的想像。
當然,並不是所有卡通都像「米奇王國」描述的那樣,法國動畫導演米歇‧奧賽羅所創作的「王子與公主」提供了我們不同的性別想像。
這部曾得過芝加哥國際兒童影展最佳動畫影片的卡通,在視覺上捨棄了好萊塢卡通慣有的華麗風格,以淡水彩的畫風輔以曾於東歐流行的剪影畫風。故事的開場,老教授利用戲院裡角色扮演機器,讓年青男女乘著太陽神之船航行古埃及、中古歐洲以及日本等地,重新詮釋傳統故事,淡淡地重述六段充滿顛覆與想像的「王子與公主」。
「巫婆」是童話故事裡常見的角色,她總是心狠手辣,愛慕虛榮,破壞王子與公主的好事,因此,「獵殺女巫」往往是童話故事中,「救公主」之外的重要橋段。「王子與公主」裡一樣有位女巫,一樣討人厭,一樣會攻擊人,許多人前仆後繼的想要除掉女巫,不過總是無功而返。但,「女巫」真的很可怕?「女巫」真的喜歡傷害人?
「王子與公主」顛覆了我們對「女巫」的既有想像,她其實是位科學家,庸俗的人們並不了解她的偉大發明,反而,將其創造視為異端。而「女巫」為什麼會攻擊人呢?理由很單純,因為人們總是將她當作妖孽,不友善地闖入她的城堡,她的「攻擊」只是為了自衛。
「顛覆」還不只如此,劇裡的王子為了讓自己更英俊,希望公主能給他一個輕吻,沒想到親吻之後,王子居然變成了青蛙。照理講,公主只要再親一下青蛙,青蛙就能變回王子,但,你猜怎麼著?公主居然不從,於是青蛙躍身強吻了公主,沒想到,公主成了蛞蝓,焦急的王子與公主為了要變回原形,只好相互親吻,然而,每親一次,就變成新的動物,一會兒變成豬,一下變成狗,有時還變成大象。最後呢?最後,王子變公主,公主變王子,角色互換,兩人回到城堡,從此,「王子」與「公主」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。只是王子不再是「王子」,公主不再是「公主」,他們必須學習體驗、體諒對方,開始新的生活。
圖片來源:
http://madamed.pixnet.net/blog/post/22632934--%E7%99%BD%E9%A6%AC%E7%8E%8B%E5%AD%90%E3%80%88%E4%B8%8A%E3%80%89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